|NO.13】苏轼海南诗文中的生活元素 李浩 - 中马未来学院

【学术沙龙|NO.13】苏轼海南诗文中的生活元素 李浩


  • 2022
  • 07/14
  • 22:12
  • 科研成果

  • 2445
  • 浏览量

苏轼海南诗文中的生活元素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李浩

摘要:苏轼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 年)被贬海南,元符三年(1100 年)六 月遇赦北归,共居琼三年,期间创作大量诗文,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遍及饮食、 酿酒、烹茶、出游、起居等诸多方面,这些作品细致入微地展现出苏轼独特的生 活体验和人生感悟。本文旨在挖掘苏轼海南期间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元素,藉此体味他谪琼期间的心境,感受这位文学大家的生活意境。

关键词:苏轼;海南诗文;生活

北宋绍圣四年(1097 年),年逾花甲的苏轼在屡遭贬谪后,又被放逐到当时所谓海外蛮荒之地的儋州(今海南儋州),他于绍圣四年四月接到朝廷的诰命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转公事,六月渡海到达海南,一直到 元符三年(1100 年)六月得到赦免渡海北归,苏轼在海南生活了三年。来海南前,他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 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与王敏仲十八首之十六》),刚到海南时,他写下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 大率皆无耳(《与程秀才三首》),然而离开海南北归时他又发出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 二十日夜渡海》)的感慨,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苏轼完成了这种跨 越,能够在海南这个时人所谓瘴疠交攻魑魅横行的荒岛全身而退呢?

虽然经济拮据,生活困顿,但苏轼仍然能把生活过得富有情趣,他热爱 生活、拥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居琼三年,他创作了大量 诗文,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遍及饮食、酿酒、烹茶、制墨、出游、起居等诸多方面,这些作品细致入微而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轼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 让后人得以从字里行间揣摩体会他的心境。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

初到海南,苏轼的生活极其艰苦,他没有安身之地,只能暂时借住在驿馆里, 尽管驿馆破旧不堪,但从惠州到儋州,历经长途漂泊,现在总算可以安顿下来了。这里的生活极其平淡,平淡到可以让苏轼安静地回顾人生。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 如挂钩鱼。我生纷纷婴百缘,气固多习独此偏。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 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夜梦》)这是苏轼刚刚到达儋州十余日,记录自己的一次梦境,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馀日矣,澹然无一事。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回想起自 己的童年生活,回想起自己的故友师长,回想起四十年的入仕生涯,一切如沧海 桑田,转瞬即逝,幸而还有书本相伴,生活不至于空虚。

仇视苏轼的同僚们唯恐不能赶尽杀绝,即使像驿馆这样破旧不堪、不蔽风雨 的地方也不容苏轼居住,很快又将他逐出驿馆。父子二人无处栖身,几经周折,终于在城南的桄榔林中建得住所,安顿下来,《桄榔庵铭》为志:九山一区,帝 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百柱屃赑,万瓦披敷。上栋下宇,不烦斤鈇。日 月旋绕,风雨扫除。海氛瘴雾,吞吐吸呼。蝮蛇魑魅,出怒入娱。习若堂奥,杂处童奴。东坡居士,强安四隅。以动寓止,以实托虚。放此四大,还于一如。东 坡非名,岷峨非庐。须发不改,示现毗卢。无作无止,无欠无余。生谓之宅,死 谓之墟。三十六年,吾其舍此,跨汗漫而游鸿濛之都乎?”这里虽然简陋,但在苏轼看来,这个桄榔庵,就是他生时的住所和死后的归宿了,回想自己入仕半生, 而今却只能在这蛮荒之地漫无边际地遐想,想来苏轼当时的心境是凄凉悲切的。 然而,苏轼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他很快对此便安之若素了,为此,他还作诗自贺,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 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自笑四壁空,无妻老相如。(《和陶和刘柴桑》);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新居》)[1]

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

苏轼一向爱酒,向往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醉白堂记》)的境界。他在《书东皋子传后》 中写道: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 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饮酒的乐趣不在 于酒量大小,重在参与,喜欢就好。苏轼的酒量不大,自己不能豪饮,但看着客人开怀畅饮,心中已是兴致盎然。酒在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也是他文学作品 中出现得最多的生活元素。

来到海南,当地的黎人景仰苏轼,常向他敬酒,苏轼品尝到黎法之酒,小酒生黎法(《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此酒醇厚清香,能治病,更能怡情,给苏轼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慰藉,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 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纵笔三首》其一)。苏轼也藉此与黎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在儋州的乡村里,便经常出现一个带着醉意、吟着诗 歌、四处打听自家住处、寻着牛粪回家的可爱老人的身影,半醒半醉问诸黎, 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

儋州老百姓对苏轼热情友好,当地的官员也仰慕他的才华,与他往来甚密。 当时的儋州地方长官张中对苏轼很好,也时常来拜访他,对这位贬官照顾有加,苏轼为此写诗送给张中,感谢他对自己的友情: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久 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 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和陶与殷晋安别》)共 同下棋、共同喝酒,甚至同床而眠,情谊可见一斑。

苏轼爱酒,不只在饮酒,他还非常喜好酿酒,而且对此颇有研究,尤其擅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黄州时,他酿蜜酒;在定州时,酿桔子酒松酒;在惠州,他融合当地的蜜桔酒桂酒的技术,自酿了品牌酒罗浮春,此为糯米黄酒,色泽如玉,芬芳醇厚,入口蜜甜,令人陶醉。有诗为证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寓居合江楼》)。

儋州黎族人家饮酒非常普遍,所谓万户不禁酒。苏轼发现儋耳颇有老 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书海南风土》)。在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仅小小的儋州地区就有那么多百岁老人,更不用说八九十 岁的了,由此可以推断,黎酒或许能延年益寿。于是注重养生的苏轼开始多方探索黎酒之奥秘。南方酿酒,在发酵还没有完全成熟之时,先滤出醇浓的汁液,十 得其一,就是酒子。等到发酵之后,再把酒子勾兑进去,就是成品酒了。在《酒子赋》中,苏轼对此大加赞赏。米为母,曲其父。烝羔豚,出髓乳。怜二 子,自节口。饷滑甘,辅衰朽。先生醉,二子舞……”

苏轼认为酒是阴阳相生的产物,原料和酒曲需要一阴一阳互相调和。对此, 他在《黍麦说》中阐述过,酒的好坏与稻麦的阴阳有关,北方之稻不足于阴,南方之麦不足于阳,所以南方因粬麦杂阴气而无佳酒。所以他尝试用北方舶来的小 麦作酒曲,达到阴阳调和,从而酿出美酒。如今在海南,苏轼发现这里的泉水符 合阴阳之理,正可以给吾饮食酒茗之用,于是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 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天庆观乳泉赋》),想必此水必能酿出好酒。

皇天不负有心人,元符三年(1100 年)农历正月十二日,苏轼自酿的天门 冬酒终于新鲜出炉了。为此,东坡赋诗两首《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

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 载酒无人过子云,年来家酝有奇芬。醉乡杳杳谁同梦,睡息齁齁得自闻。 口业向诗犹小小,眼花因酒尚纷纷。点灯更试淮南语,泛溢东风有縠纹。

这酒可谓一种绝佳保健酒,主要用糯米加上草药天门冬酿制,香味极佳,闻 起来就已经如同飞升云端,飘飘乎如羽化之仙。伴着外面芬芳的花朵、斜掩的柴门和朦胧的细雨,品尝着自己酿制的美酒,美美地进入梦乡,饱睡一场,醒来时 发现自己脸上的皱纹竟然平复许多。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生活状态啊。

苏轼还专门做赋《浊醪有妙理赋》阐明对酒的看法和态度酒勿嫌浊,人当 取醇……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得时行道, 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坐中客满,惟忧百榼之 空。身后名轻,但觉一盃之重。……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间州闾。五斗解酲,不问妻妾。……独醒者,汨 罗之道也;屡舞者,高阳之徒欤?……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浊者以饮吾仆, 清者以酌吾友。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泠之渊,以酿此醪,然后举洼樽而属予口。或许是因为有了更多更复杂的生活体验,与以往不同,苏轼做此赋不 再是为匡正时弊,而旨在通过阐述酒德、酒功来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文章语言和缓平淡,没有抱怨,没有戾气,也没有蓬勃激荡的进取好胜之心,只是 徐徐谈论清醒和酒醉的种种世态感受。

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人是铁、饭是钢,无论在哪里生活,最基本的问题是填饱肚子,在惠州时,苏轼虽说吃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但是粗茶淡饭、填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善于苦中作乐的东坡,还曾写信给子由介绍美味的脊骨汤。惠州市井寥落,然 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 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除此之外, 他还可以经常享用当地的各种时令水果,柑橘、香蕉、木瓜、杨梅、龙眼,应有尽有,尤其是那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更是让苏轼流连忘返于岭南了。而到了海南,生活条件变得更加艰苦,苏轼做诗一首《闻子由瘦》向子由倾诉,显 得颇为无奈,却又不忘调侃聊以自慰。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人言天下无正味,蝍蛆未遽贤麋鹿。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苏轼已经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练就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但他还是无法适应当 地最具特色的美食蜜唧(据说是把刚出生还没睁开眼的粉嫩嫩肉嘟嘟的小老鼠仔蘸点儿蜜,马上丢到嘴里去吃,一口下去,要听到小老鼠地惨叫一声, 才算吃得新鲜吃得正宗),除此之外,山芋甘薯、鱼蛤虾蟆,他还是都可以适应 的。对于海味,他曾自己作文赞美: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蠔。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食蠔》)。

没有美食,怎么办?对于极富创造力和生活情趣的苏轼来说,这算不了什么 大事。他发现当地苍耳极多,于是便追随古人,采采卷耳(《诗经·卷耳》), 苍耳确是好东西,其花叶根实皆可食,食之则如药。治病无毒,生熟丸散,无适不可。愈食愈善,乃使人骨髓满,肌如玉,长生药也(《苍耳录》)苍耳营养高又可以入药,强身健体。但只吃苍耳太单一了,于是苏轼充分利用海南的绿色 资源,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汤濛濛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 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菜羹赋》)在苏轼的创意下,一件件 美食便呈现在面前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苏轼有创意,他的儿子苏过自然也不逊于他,于是便有 了玉糁羹。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酡则不可知, 人间决无此味也》)。这个玉糁羹,是苏东坡和他的儿子苏过用山芋干和小米熬制的小米粥,想来既美味又有营养。

海南时期的苏轼坚持做躬耕自食的人,从他的诗作《籴米》可以看出,籴 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穟。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他向当时的军使索要荒地自己耕种。其时,看到当地那么多荒田,他也惋惜于当地不麦不稷的状况,在《和陶劝农六首》引言中说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 为业,所产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予既哀之,乃和渊明《劝 农》诗,以告其有知者。他想借此劝告当地百姓要发展农耕,多种水稻,可见尽管自己经常食不果腹,他仍然非常关心民生问题。

尽管有自制的苍耳饭,有美味的玉糁羹,有各种绿色食品,还有自 己的耕地,但这些还是难以抵挡海岛上的物资匮乏,苏轼父子也不得不经常在半 饥饱中度日,且看《纵笔三首》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面对这种状况,苏轼甚至尝试过龟息法,用忍耐来对抗饥饿,正如他所说的,此法甚易知,甚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 者莫能行。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四月十九日记。(《学龟息法》)

苏轼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富有的,即使这般窘迫的生活困境,也难以泯灭他奔 放的思想和豪放的气概,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在精神世界中苏轼照样能够享用绝世大餐。且看《老饕赋》: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水恶陈而 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 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 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瓈,酌凉州之蒲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 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蠒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 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 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2]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是善于经营生活的人,无论生活经受怎样的磨难,他总能找到其中的情 趣,在海南生活三年,苏轼没有像迫害他的同僚们期望的那样,被生活打垮、忧郁而卒,反而悠然自得地体会着异方风物,他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海南 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活体验,更为他留下了难以忘却难以割舍的情感, 使得他北归时发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感慨。

远离朝廷、远离政治、远离那些是是非非,在海南只有生活,活在当下,活 得恬淡,这就是苏轼的生活。

海南多台风,苏轼也经历过台风袭扰,对此,他是这样描述的,“……庭户 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 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慑骇, 鲸鲵犇蹙。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 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父老来唁,酒浆罗列,劳来僮仆,惧定而说……”(《飓风赋》)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 苏轼来说,台风实在是可怖,面对台风,他夜里不得不多次转移睡处,白天则是用龟壳反复占卜,以求安全。但是有当地百姓和黎酒的陪伴,这点儿困难又算得 了什么?等台风过后,不还是可以酒浆罗列吗?

在没有台风的日子里,风和日丽,苏轼时常与友人结伴出游。《书上元夜游》 一文,记述了苏轼应几位老书生邀游的情景,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 小巷,民夷杂糅,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这个月夜出游的生活片段,给后人生动地呈现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热闹景象和淳朴风俗。

在平常的日子里,苏轼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观棋,看他的儿子苏过与军 使张中奕棋,为此,苏轼还专门作诗一首: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 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观棋》)苏轼自己的棋艺不高,无法跟对手过招,所以更喜欢享受观棋的乐趣,其实弈也好、不弈也好,胜也罢、不胜也罢,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观棋和弈棋的那种平和恬淡的生活体验,优哉游 哉,聊复尔耳。当然,也有大家都忙的时候,每当这时,这位老人便不得不独处,做点什么,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纵笔三首》其二),独自 到大路口,在夕阳中看过往行人,静静地享受阳光、思索人生,虽然有点儿落寞和凄凉,但也充满了生活意趣。

苏轼热爱生活,对于当地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他也颇感兴趣。元符二年(1099 年)春,他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当地黎民迎春祭祀的仪式,春牛春杖,无限 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旛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3]这首词作赞美了海南生意盎然的迷人春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语言通俗、形象,琅琅 上口,既是一幅引人入胜的风俗画,又是一首热烈欢快的迎春曲,表现了词人身 在天涯异域、心同诸黎百姓的豁达胸怀。

虽然身为贬官,虽然对政治心灰意冷,但苏轼还是心怀天下,希望能凭一己 之力造福于当地百姓,可是自己无权无势,能做什么呢?幸运地是,苏轼饱读诗书,这是任何权势都无法比拟的财富啊。当他看到当地儿童学习,听到他们的琅琅读书声后,欣然做诗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迁居之夕,闻邻舍儿 诵书,欣然而作》)这种场景燃起了苏轼的热情,他希望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其人心。于是,他与众人一起捐钱帮助黎子云盖起的载酒堂便成了实现抱负的场所,他常去这里盘桓,十里八方的百姓和读书人也常常来这里拜访苏轼,向他求学问道,久而久之,这里俨然成为一间敷扬文教的学堂, 后来成了名闻天下的东坡书院所在地。

三年间,苏轼在儋州授业传道,蔚为大观,他亲自教授指点的多名学生,如 姜唐佐、王霄、吴子野、符林、符确、黎子云等,都成为了饱学之士。王国宪在《重修儋州志叙》中说:儋耳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 文化未开。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移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4]。苏轼使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成了当时海南的文化中心。《儋州志·选举志》中记载:吾儋自宋苏文忠公开化,一时州中人士,王、杜则经术称贤,应朝廷之征聘;符、赵则科名济美,标琼海之先声。迄乎有无,荐 辟卓著。明清之际,多士崛起。尚书薛远,进士黄王,登贤书者五十九人,列乡 元者,三科两解。人文之盛,贡选之多,为海外所罕见。《琼台记事录》也说:宋苏文忠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5]

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综观苏轼在海南的谪居生活,虽仅有三载,且处垂暮之年,身体状况大不如 前,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保持着他一生中一以贯之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加之他才华横溢,又肯在当地敷扬文教,这使得他虽以 戴罪之身,仍然能宾朋满堂。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他能冲破民族隔阂,与黎族同 胞建立起深厚的情感。

苏轼结交了很多黎族朋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黎子云兄弟,儋人黎 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偶与军使张中同访之,居临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余亦欣然许之。名其屋曰载酒堂。苏轼帮助黎子云建房读书,他也从黎氏兄弟这里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和抚慰,《被酒独行,遍至子云、 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即是这种亲密情谊的生动写照。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其实,不止是朋友,即使在集市上偶遇的一位黎胞,苏轼都能抱着同情和尊 重的态度为其做诗: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和陶拟古九首》其九)诗作描绘了一个家居深山、砍柴为生的黎胞的真实形 象,他虽然形容枯瘦,但精神饱满;虽然不通诗书,但品格高尚,不受世俗荣辱观念的束缚。虽然苏轼与他语言不通,却通过手势表达感情,他对这位黎胞的尊 重和关心,换来了黎胞对他的好感,眼前这个读书人打扮的老人平易近人、和蔼 可亲,很受感动,于是他将一块精美的吉贝布赠送给苏轼。这一馈赠,既表现了穷苦黎胞对诗人的关心和敬重,也表现了黎汉民族亲善、友好的情谊,含意深刻 而丰富。苏轼笔下的黎胞纯朴、善良、知情、识礼,可亲可爱,在民族歧视极其 严重的封建社会里,世居琼岛的黎族自然也被视为野蛮、落后的民族,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镇压和迫害,而苏轼却能冲破这种藩篱,公开而坦然地表达了对黎族 人民的同情和尊重,这种精神境界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诗作恐怕也是我国古代文 学作品中难得的咏颂黎族劳动人民形象的作品。

苏轼与黎族同胞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情谊,以至于他想学习黎语,化为黎母民,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和陶田舍始春怀古》其二)。当元符三年,苏轼遇赦北归,即将离开海南时,有十数父老皆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 这是苏轼与当地百姓的情意,更是汉人与海南黎人之间的民族情感,正所谓华 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诗集[M].(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苏轼.苏轼文集[M].(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刘石导读.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63. [4]彭元藻、曾友文修,王国宪总纂:《民国儋县志》, 5 [5]苏灿,张忠全.苏轼为官之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Living Elements in Poetry and Prose of Su Shi in Hainan 

Abstrac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haosheng four years (1097), Su Shi wasbanished to Hainan, Yuan Fu three-year (1100) June meets the amnesty to thenorth, during these three years, h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drawing inthe daily life, content throughout the food, wine, tea, travel, living etc.These works meticulously show Su S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of life.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life elements of Su Shi’s poetry. 

KeyWords: Su Shi Hainan poetry and proseLiving.


CONTENT END

  • 科学研究
  • 科研活动
  • 科研成果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招生电话:0898-88386743
  • 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微信公众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人文与传播学院官网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