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4:00—5:20,人文与传播学院刘兴均教授应校学工中心邀请,通过钉钉平台成功作了一场题为“从《礼记·曲礼》(上、下)看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的学术演讲。
讲座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礼记·曲礼》上、下篇所记载的上古的礼仪文化,探讨了礼仪文化的缘起和发展、内涵和实质;聚焦礼仪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治世功能,梳理了礼仪文化在修身进德、齐家创业、施政教化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价值;立足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礼记·曲礼》中的各项仪礼规定。
首先,关于礼仪文化的缘起、内涵和实质。刘兴均教授认为,关于礼仪文化起源的探讨有多种说法,不下五种。有天神生礼仪说,有自天地人三分起即有礼说,有礼来自于人性说,有礼产生于人性与环境说,还有礼生于理、起于俗说。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人时代,但真正系统而有序地实施各种祭祀和庆典活动应该是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而礼仪文化发展到成熟的进步的礼仪文明,应该是在杜绝人殉、人牲且实行分封制的时代即西周。
而礼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品行完美,言语合乎正道。《曲礼》上、下两篇广涉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的仪规礼节,能使读书人外修其行容举止,内养其品格性情,以渐至最佳的修境。
其次,有关礼仪文化的社会价值与治世功能,主要从修身进德、齐家立业、施政教化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在修身进德方面,修身就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见精神。《曲礼》有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读书人从一开始就养成温文尔雅、端庄谨严的仪态和风貌,也就达到了“正尔容”的目的。
在齐家立业方面,古代把读书人的进身之路分为四个阶梯:修、齐、治、平。婚娶必借媒妁,为子须行孝道,立业要敬师长,古人齐家立业,讲究的是忠孝仁义,信奉的是恭敬贤明。
在施政教化方面,强调正名分、严尊卑,就是要维护上下等级制度,《曲礼》上下篇在涉及等级制度方面有很多近于苛刻的仪规,体现了中国人对苍天、大地、国家、父母和老师由衷的尊重。
最后,刘兴均教授指出,《礼记》是一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献,今天我们阅读它,需要有批判的眼光,既不盲目接受,也不一概排斥,才能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人对天地、国家的敬重,对父母双亲的敬养、对老师的尊重等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礼仪文化中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色生态发展观有用的东西也应当继承和光大。
讲座吸引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及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诸位教授进来听讲,还有部分是刘教授十多年前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他们也不放过再次聆听老师教诲的机会,演讲结束后对老师深入浅出、明白通透的讲解赞不绝口。同学们对有关《礼记·曲礼》中所载的传统礼仪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踊跃发布实时弹幕消息进行“云互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讲座氛围十分活跃,围绕“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这一命题展开热烈讨论。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