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下午3时,中国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访问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并主持召开“苏北华人历史座谈会”。随行访问的有厦门大学副教授林梅、许可。
我中国三亚学院学生陈伟夫、梅辉煌,苏北华联主席团与理事及亚院部分教师出席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苏北华联执行主席徐煜权先生首先致辞表示热烈欢迎施教授一行访问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并主持“苏北华人历史座谈会”,徐先生向大家介绍到,与会的所有人都发到了一本《变动与分裂:战后初期苏门答腊北部华侨华人社会研究(1945—1958)》的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书,这本博士学位论文书是由施教授指导的学生王刘波所写,是一部专门介绍有关二战后苏门答腊的华侨华人事迹的论文书,详细地阐述了苏北华人为印尼国家之独立解放、经济发展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贡献以及苏北华文教育和华社团体的发展过程。希望大家翻阅后在今天的座谈会上畅所欲言,一起讨论。苏北华联副理事长廖章然先生向施教授介绍了与会的各位华社领导人,并对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会议表示感谢。
施雪琴教授发表致辞
随后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向在场的各位问好并发表致辞。施教授首先感谢苏北华联领导及各位贤达隆重热情的接待,她在讲话中介绍到,在她指导下的学生王刘波之所以能写出此本论文书,一是源于她与苏北华联有着深厚的缘分和感情,许多华联前辈向她讲述了苏北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使她获得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二是她所在的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创办于1956年,是一所专门致力于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及东南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专业研究机构,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的南洋研究院为她和学生提供了充足和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施教授在讲话中强调,此次带着使命访问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是为了了解苏北华文教育的发展现况,苏北华联的最新动态,征求各位贤达对于此论文书的意见并收集更多相关的历史文献,在回国后能进一步地对书中内容进行处理和更正,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希望这本书在大家的帮助下能在一两年之内出版,使苏北华人的光辉历史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
施教授表示,苏北是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的堡垒,华文教育教学的先驱,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和苏北华社的交流与影响,欢迎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去学习和深造,读取硕士和博士。厦门大学是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所创办的,在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背景下,厦门大学开始颁布陈嘉庚奖学金,鼓励资助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子女赴厦门大学学习,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全方位的加强厦门大学与苏北华社、苏北华文教育的友好联系。
徐煜权先生向施雪琴教授赠送纪念品
随后由苏北华联顾问、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导师宋清良博士发言,宋博士认为在当前的良好的发展态势下,苏北各个华社应该加强团结协作,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印尼的前总统瓦希德是我们华人的救星,这本书应该记载瓦希德总统的伟大事迹。他表示,当前华社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华人的子孙要饮水思源,有一颗感恩的心。今天华社的进步靠的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华社要与中国心心相印,支持中国“一带一路”的政策,为印中两国的共同发展而努力奋斗。
苏北华社精英陈德贤先生讲到,怎样教育我们华人的下一代,应该是我们华社当前教育的重点,如今的华文教育百废待兴,华人的各个社团应该团结起来兴办华文学校,让职业青年有机会去学习华文。陈德贤先生也呼吁华社要办好夜校,普及华文教育应效仿五六十年代先辈办校的精神,当时各地华校都是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以盈利为目标的情况下建立而成。同时建设华文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培养真正懂得中华文化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懂得语言和文字,要思考把中华文化如何融入当前的社会,教育子女既要爱人也要爱自己的国家。
此次苏北华人历史座谈会圆满结束。
CONT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