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出教师的备课情况、对所授课程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也能折射出教师个人的专业功底、知识面、思维逻辑、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语言和表达能力、职业精神等等各个方面的大体状况。正因为如此,从内容到形式,今天的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尽管在这类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的量化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程度不同的模糊性,但就指标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而言,基本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相关环节的工作情况和专业水平。
财经学院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以及专业设置的关系,整体上教学工作量比较饱满,且教师开新课频率较高。在这一基本前提下,以现有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各项指标来衡量,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课程文件准备比较充分。绝大部分教师在包括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教学大纲在内的教学文档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比较规范。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进度的掌握、教学内容的设计、围绕授课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包括课堂讨论、课堂练习等)、注意启发式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等等方面,普遍表现较好。其中一部分青年教师在短短几年内已经迅速成长起来,不仅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由浅入深,并因此转化为讲解时的深入浅出,更表现出随着课堂实践的积累而日益增进的自信。应该说,青年教师中的这部分人,已经站住了大学的讲台。
再次,实践课程安排取得成效。大部分实验课程都能基本做到实践目标明确、流程设计合理、实施过程顺畅;教师能够指导并及时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各类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验报告均有适当的要求。
最后,大部分课程均有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外延申阅读的要求,教师对这类既有助于专业课程学习,更关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环节,重视程度较以前明显提高。
如果要给出一个评价,应该说,尽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课堂教学质量整体上符合基本的教学规范。不言而喻,这似乎并非“理想的目标”。事实上,究竟怎样才算达到所谓目标,其实本身并无太大意义。重要的是的确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而这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与课程“三度”建设密切相关。
例如,课时不够,或者说课程内容太多,是所有任课教师共同的感觉。于是部分教师的主导思想就是希望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尽量多讲一些,讲得“全面”一点,详细一点,唯恐遗漏。如此,出现一些面面俱到的“满堂灌”现象便不可避免。在内容的“繁”与“简”之间,如何进行取舍?对课程深度建设的要求,有助于大家思考并改变这一状况。
又例如,大学生是有专业的,但大学教育绝非培养“一技之长”。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就有一个如何处理专业的“深”与学识的“广”之间的关系问题。任课教师至少要考虑是多布置些作业让学生更详尽地掌握课本内容,还是多提供些延申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去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拓展思维方式?毕竟时间有限,需要选择。以增加课程饱和度建设为出发点,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更合理的安排。
再例如,教学课件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究竟功效几何?对这一问题向来有不同看法。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一定程度上不在于多媒体课件是否有效,而在于课件本身的质量。若只是把一堆文字码在屏幕上(可能教材上就有相同的文字),没有充分发挥PPT图文并茂的特点和动画等功能,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一个好的课件,在强调重点、突出难点、拓展信息量、增加知识密度等方面是有显著效果的,可以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论是强调深度还是增加饱和度,都更加依赖课件的辅助功能。制作一个质量上乘的课件,从收集素材到进行效果处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还例如,所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测验、课堂讨论、小组演讲、课后作业、课外阅读,都要经过任课老师的事先精心设计和事后费心检查,方能取得效果。而教师要将这一切做得好,除了经验的积累和借鉴,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读书以扩充知识。显然,在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紧张度的同时,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学校提出的课程“三度”建设和课程体系对标“五种品质”,无疑是切合当前大学教育现状的,也反映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就课堂教学而论,在整体上符合基本教学规范的基础上,以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建设为出发点,可以进一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也是需要所有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勤努力才能够实现的。
文:沈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