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海南日报》整版报道我校相机博物馆背后的历史烟云

发布时间:2017-09-25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两代人 跨百年 一座博物馆

古董相机里的历史烟云

  

 1.jpg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为城市奠定一个文化地标。

 

  回顾博物馆发展史,早期主要是私人收藏,且重在藏,后来才逐渐向公众开放。2016年,广东省古董相机收藏家沈革先生将毕生珍藏的500余台古董相机,捐赠于三亚学院相机博物馆。


2.jpg 

国产华林相机


  德国的徕卡、英国的刀梅、法国的金鸡牌、美国的柯达、日本的柯尼卡、苏联的列宁格勒,从第一代银版摄影木箱相机再到数十年前的机械式相机,不仅不乏珍品相机,藏品时间跨度更是逾越百年之久,部分外国名机甚至还保留着当年华侨归国进关时的相机报关单据。


 3.jpg

三眼立体相机


  007用过的美乐时“间谍相机”,给慈禧太后照相用的大型木箱相机……参观完三亚学院相机博物馆,就像乘坐“时光机”回到黑白电影中的旧日时光,不禁让人遐想相机收藏背后的故事。

 

收藏始于一次生日礼物

 

  沈家系广州百年望族、书香世家,族中举人、进士辈出,历任朝廷官员。至清末民初,沈家支持孙中山先生并资助辛亥革命,多位族人后成为我国首批近代教育家、实业家。

 

  沈革的父亲沈光焘先生18岁即中举人,隔年因清朝废除科举未考进士科,后积极支持辛亥革命,专注于教育事业。1947年,时任广州市长的海南人陈策欲创办海南大学,曾邀多位广东教育界人士赴海南交流,沈光焘亦在受邀请之列,从此与海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沈光焘先生思想开明,善于学习国外近代文化及技术,生平喜爱收藏古董相机,其藏品中不乏近代名人之赠品。沈革系其长子,幼年时,父亲沈光焘送给他一部礼盒装的小型柯达相机作为生日礼物。这是美国柯达公司推出的布朗尼相机,使用127胶卷,拍摄6厘米×6厘米画幅的照片,结构比较简单,当时售价1美金,一般作为礼物送给儿童使用。

 

  这部陈列在展示柜的儿童相机,包装完整,盒子颜色甚是鲜艳,上面还印着一个抱着玩偶的小女孩在妈妈怀里嬉笑,给庄严的古董相机博物馆增添了一丝盎然童趣。这不是沈革收藏的布朗尼系列相机中最珍贵的,长大后,沈革也有收藏若干不同型号的布朗尼系列相机,但是这一款却格外特别,开启了他与相机的缘分,是沈革拥有的第一台相机。

 

  后来,在父亲与摄影家堂兄沈大同的影响下,沈革逐渐爱上收藏相机,尤其热爱收藏古董相机。那时通讯不是很发达,为了获取最新的相机资讯,沈革不仅订阅了《写真文化》等外国杂志,还经常从海外购买《柯达摄影术》等摄影书籍,在广东摄影玩家中颇有名气。

 

詹姆斯・邦德的同款相机

 

  在1969年的“007”经典系列电影《女王密使》中,扮演詹姆斯・邦德的乔治・拉扎贝举着一台美乐时A/IIIs拍摄机密文件的镜头给影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台小得能藏在拳头中的相机,俗称为“间谍相机”。这个桥段不断被后人拿来模仿,据说很多欧洲的时尚男士至今仍喜欢在皮夹或西服口袋中插一台美乐时微型相机,以彰显个人品位。


 5.jpg

美乐时“间谍相机”


  沈革的藏品是由拉脱维亚VEF厂发售的Minox1-Latvia相机,是超小型精密相机的典型机,但它不仅仅只是一部“间谍相机”,作为著名的超小型相机,它还是设计和精密工艺的杰作。

 

  1936年,发明家、工程师沃尔特・扎普制造出第一部美乐时相机原型,同年12月,该相机取得英国专利。

 

  “通过该相机可滑动的两部分机身先推合再拉开,就可让胶卷前进。当机身完全折叠在一起时,整部相机只有76毫米长,这大约是普通人中指的长度,相机重量大约为113g,机身为不锈钢的材质。”沈革的外孙王伟聪介绍道。

 

  在战争时期,美乐时相机没有停产,战后,在德国的韦茨拉尔重建了美乐时相机生产工厂,还开发了新型号,像沈革的藏品美乐时B相机和美乐时C相机,这些新型号都在原有型号的基础上改良,如装有内置式的测光表等。

 

  “人们并不知道美乐时一直是比大多数袖珍相机更小的、具有更大快门速度手动设定范围的手动对焦相机。”据王伟聪介绍,美乐时IIIS相机使用9.5mm胶卷,这种微型负片可以使用带有专用底片夹的特制放大机或带有广角放大镜头的大多数普通放大机进行扩印,成像质量非常好。

 

镜头下的历史岁月

 

  1839年,法国巴黎一家著名歌剧院的首席布景画家达尔盖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4.jpg

木箱相机


  “达盖尔制作的照相机,是第一台完整意义上的照相机,虽然之前也有通过暗箱拍摄照片的先例。”王伟聪一边介绍,一边展示沈家前辈用木箱照相机拍摄出的人像。

 

  沈革的藏品中,有数台大型木箱相机,均产自欧洲,由技师手工制作,相机镜头是1886年英格兰生产的刀梅品牌的镜头,既可采用银版摄影法,也能采用湿板摄影法。“银版摄影用的是碘化银,湿板是火棉胶,两种摄影法的感光材料和摄影快慢有所不同,主要是看摄影师如何操作。”王伟聪说。


 6.jpg

王伟聪正在观察木箱相机


  “你看这幅人像,不太像我们今天的照片,反倒有点像油画。”王伟聪边介绍边展示。但见这幅人像照片保存完整,上覆玻璃板,照片上的太太看起来富贵威严,俨然是一件量身定做的艺术品。

 

  沈革还收藏了一台大约同年代、同产地的小型木箱相机。“这种小型木箱相机一般为富裕家庭或个人使用,可以携带到户外进行拍摄。”王伟聪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光学制造商也开始生产木箱相机出售,比如沈革收藏的1909年产于英国的“Soho Tropical Reflex热带反光木箱相机”,这台相机设计独特,便于携带,专供专业摄影人士在炎热潮湿地区尤其是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的使用,固有“热带相机”之名。

 

  “这些珍藏凝聚了外祖父一生的心血,他以前每天都会耐心擦拭、保养这些相机,所以这些相机保存完好,绝大多数仍能继续使用。”沈革年岁已高,无力再照顾这些“宝贝”,便托外孙王伟聪为它们找个“好人家”,故捐赠至三亚学院,以便让更多的人可以鉴赏这些藏品。

 

  “五百余架古董相机及配件,从清末起历经两代人收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及研究价值。”三亚学院校长陆丹博士感慨道。他表示,三亚学院照相机博物馆临时馆已经成立,全部藏品得到妥善保存及展出,下一阶段更详细的藏品介绍以及博物馆网站将会逐步完善。


/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推荐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