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爱花草、爱树木,爱亲近自然。与她约定采访地点,她说:“去白鹭溪边的林荫树下吧,树下有木椅,我们就约那!”
一位与张小玲共事的教师这样形容她身边这位颇具“个性”的女士,身上处处散发着日式的“清、淡、雅、和”之美,她妆容清淡,衣饰颜色柔和,无论对同事还是学生都话语温柔亲切,平易近人。“张老师有两个不爱,不爱挣钱、不爱结婚。”她的学生如此直白地形容她,“好像所有人都极力追求希望得到的东西,她都不要。”
采访那天,她身着淡淡胭脂色针织毛衣,灰色阔腿棉麻裤,一条浅色格子披肩随性自然地从肩垂落,手上戴着她的标志性物件——白手套,坐在白鹭溪边的木椅上,她娓娓道来属于她的“个性”人生。
日本:她美好的青春岁月
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受身为大学教师的父亲影响,张小玲对大学校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读书到工作,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大学校园,变化的只是从一个大学换到另外一个大学,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
1983年,她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后任教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86年,张小玲选择赴日留学,用七年的时间取得了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大学任教六年,日本生活对于当时年轻的张小玲来说是段美好的青春岁月,至今她都记忆深刻。
20世纪80年代,张小玲留日时期的日本实现了战后经济的迅速腾飞,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时的日本大学也一派自由开放之风盛行,张小玲在那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读研期间,学校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很大,规定每学期学生必须精读40本与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书籍,在精读的基础上广泛泛读。那时候上完课,她生活的主线就是读书,张小玲选择的研究方向为明治文学,重点研究的作家为日本近代文豪森欧外。她的阅读就以明治文学和森欧外为中心放射开去,博闻强记,广泛涉猎相关的文学书籍,以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书籍,夯实基础学养。从早上9点进阅览室直到下午阅览室关门后再回到教研室阅读到晚上10点半后才回住处,她一天的阅读量大概是三到四本250页的日文书籍。张小玲回忆道:“当时许多和我一样的中国留学生,大家都很勤奋读书。”
日本读博期间,张小玲每周只有四节课,当很多中国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忙着打工挣钱的时候,对挣钱没有兴趣的她却一头扎进了世界经典电影世界中,观赏了200多部从40年代到80年代的世界经典电影,电影画面中一闪而过的日文字幕,使得她在获得极大的感官享受之时不知不觉培养出了极强的日语快速阅读能力。有一次,张小玲看完电影乘地铁回住处,在地铁站里,恍惚觉得自己依然置身电影世界中。张小玲笑着告诉记者,“那时候真的很疯狂,但一想到人类那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我还没有看过,就觉得可怕。”
她是一个懂得放下,极为重视个人内心满足感和愉悦感的人。日本工作期间,喜欢旅行的她是大学老师,还是背包客。一个人走遍了日本所有旅游观光地图上做出标记的旅游景点。去的地方多了,以至于她身边的日本同事要外出旅行都总找她咨询。
旅行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有很艰苦的时候,但是她依然乐在其中。有一次,她去九州看阿苏火山,晚上十点,火车行驶到竹田车站的时候就停开了,司机告诉张小玲今晚火车只行驶到这,明天早上再往九州发车,这让为节省时间匆忙赶路的张小玲恍然大悟,她在没有看清楚行车路线的情况下就买了末班车票。一般日本人会对末班火车票相当警觉,日本火车行驶比较机动,末班车会在起点站和终点站之间设有一个中途停靠的站点,头天晚上火车先从起点站开至中途站点,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搭载乘客运送至终点站。对于乘坐末班车的旅客来说,事先做好相关安排相当重要。
天色已晚,火车停驶,张小玲只得无奈下车,还没有吃晚饭的她决定在竹田车站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吃点东西,并向饭馆老板娘打听比较便宜的住处。老板娘给她推荐了一个4000日币一晚的旅馆,张小玲听后婉言拒绝了,因为当时的她边工作边旅行,经济并不富裕,每次出行张小玲都是住青年旅馆,当时青年旅馆的平均价格是700至800日币一晚,事实上张小玲乘火车前已经在九州的一个青年旅社预定了住宿。在竹田找不到合适住处的她索性决定在火车站的月台上将就一晚,时值盛夏,蚊虫的嗡嗡声吵得张小玲简直没法睡觉,问及为什么旅行吃苦都不怕,她说:“因为我真的喜欢,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都会觉得是幸福的。旅行让我轻松快乐,内心满足,只要能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我都会选择出行。”
旅行:她一生的“爱人”
十多年日本生活后,张小玲于1999年选择回国,原因很简单,呆久了,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安逸会让人变得迟钝,她希望换个环境。
旅行是她一生的“爱人”,迷恋旅行不能自拔的张小玲因为旅行最终选择了终身单身,“你说谁会和一个总是喜欢四处漂泊,没有精力照顾家庭的女人结婚呢,”张小玲告诉记者选择单身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旅行太痴迷了。”。日本生活,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一有时间,她都会选择旅游。回国后,她去到的第一站就是国内著名的旅游省份云南,一呆就是两年,那时候,张小玲乐此不疲,每天行走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居民谈心聊天,摄影采风,记录下行走中的每一段故事,写成日文手稿《心路历程》。
结束云南的游记生活,2002年,她去了西藏,任教于西藏大学外语学院。谈到西藏,张小玲眼神格外柔和,若有所思,仿佛随着讲述,她又回到了圣地岁月的时空中。“藏民很坦诚,在那里无论小孩还是大人,他们内心很安宁,”张小玲说,“藏民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不嫉妒,富裕与贫穷,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他们认为今生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好好修行而得,生生世世,因果循环。”
对于西藏人来说,信仰佛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拉萨任教期间,张小玲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如此,与藏族同事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得知这个来自汉地的女子单身,总会对她肃然起敬。在西藏人看来,只有一个清净的灵魂才能单身,一个想单身的人不一定单得了,只有前世的缘、债都了断了才会单身。张小玲觉得西藏生活很有意思,总会遇到让她觉得很有趣的事情。她身边的一个教授总会有固定的一段时间不在学校,当张小玲向其他同事询问教授的去向时,他们就会告诉她教授闭关修行去了。
夏天的西藏很美,美的让很多内地人觉得有点不真实,而冬天的西藏寒冷缺氧又让很多外来人倍感不适。工作3年半后,张小玲的身体出现不适,她的腰部因天气变化时常犯病,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张小玲在西藏大学的草坪上给学生做口试,2个小时的口试结束后,她从草坪上的石凳上起身,而腰部因腰肌劳损僵硬的已不能动弹,当场她就倒在了草坪上。西藏的工作和生活虽令张小玲愉悦舒心,而身体的承受能力又不得不让她选择黯然离开,寻找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处。
三亚学院:她命中的归宿
与三亚结缘,也是因为旅行。2003年冬天,她携父母来三亚旅游,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南国热带海滨城市。三亚的碧海蓝天,蓊郁青山,清新空气以及浪漫沙滩等美景让她欣喜;热情的三亚本地人与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和谐相融让她感动。她想留在这,但当时三亚还没有建设本科院校,她只得带着遗憾离开。
2006年,张小玲欣喜地得知三亚建设了一个三亚学院,她来了,她对学校说她没有任何条件,对于张小玲来说,三亚学院是她在外漂泊近30年后觅得心仪的安家之所,对学校她更多的是心怀感恩。“命运真的善待我,让我如愿以偿,这种感觉像是一种前世的缘分,冥冥中感知三亚学院就是我命中的归宿。”
深入了解张小玲的日语课堂,会发现两大特征。一是将文化教学融入日语语言教学中。比如讲述日语中“亚洲人”一词在文化内涵和地理内涵上的细微差别;“睡觉”与“休息”两个词在日语口语表达中的隐含意义;在日语中如何使用“你闲着吗”和“你有没有空”两种提问。课堂上,张小玲时常为学生解释日语用词的微妙之处,而这些微妙差异只有真正在日本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她正是发挥自己的旅日经历优势,让学生接受语言教育的时候更能体会日本文化背景,学习更地道的日语。二是善于将许多人生哲理融入到课堂的趣味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据张小玲了解,三亚学院的校园中散布着300多种不同种类的植物,因为爱花草、爱自然的性格,她总会在课堂教学之余与学生分享学校各种植物的名称、别名、科属、生长习性、形态等,有时候甚至会给学生布置科普作业,在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诱导学生博学多问,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没有无用的技能。“张老师的课堂在轻松氛围中收获良多,不仅学知识,还学习做人。”这是学生对张小玲课堂的真切感受。
科研是知识人的宿命,张小玲是一个热爱学术、认真科研,要求极高的人,这一点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都深有同感,与她同处一个科研小组的老师们体会更是深刻。她在2012年三亚学院博士科研成果排名中排在前18位,作为科研带头人,从课题资料的收集、问题探讨、推理、求证、立论、表达、成文,她都稳打稳扎,绝不蒙混过关,日本学习期间养成的阅读习惯一直伴随着她,她在广泛科研资料的查阅中,寻找课题相关的内容,严谨治学的态度成为许多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2011年由她历时一年主编的“日语速读技能训练系列”教材送至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校对,在初审时被发现有两个字符的错误,当她得知这种情况时对自己责备万分。据了解,国家对出版物的错误率容许标准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该本教材书总共28万字,容许在初次校对时出现28个字符错误,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是百分百的准确无误,就算是2个错误字符她也不能接受。
她是一个倡导终生学习的教师,热衷于日本花道的张小玲总是会留心身边的花草树木,与记者聊天之际,见不远处的地上有几朵掉落的“火焰木”,她欣喜地走上前去捡起两朵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三亚学院的时候在校园中见过的花,鲜红的花朵悬挂在绿树枝头,万绿丛中几点红,她觉得美丽极了。第一次见时她还不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名字,于是她用相机拍下了“火焰木”并将图片放在了网络上,请知道的人告诉她,经过网上询问她得知这种花叫做火焰木,原产于热带非洲,为非洲加蓬共和国国花。正是习惯性求知使得张小玲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小乐趣。
生活中的张小玲还是环保主义的践行者,她爱清洁,爱环保,把学校当做家,闲暇时总是喜欢在校园里散步,爱干净的她总会戴着白手套,遇到地上有垃圾的时候她会随手捡起来放入垃圾桶,保持校园清洁卫生。现在她的朋友来三亚,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领着朋友观赏三亚学院的校园,在她看来,为朋友介绍学校就是在介绍自己的家。“太难以想象了,你每天就是在这样美丽的花园式学校上班啊!”这是前段时间张小玲的一位美国归国老友游览完三亚学院的校园后对她说的话,讲起这件事她有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感。
爱工作、爱生活的张小玲一直在追求她喜欢的事情,并从她热爱的事物中获得精神满足。追求精神愉悦道路的背后是她所坚持的“人生要减法”的价值观,对于张小玲来说,她要的幸福就是把生活中束缚她的一件件枷锁挣脱掉。“人生有很多活法,我选择了人生要减法,这种观念态度并不代表我消极避世,不敢担当,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她说,“我就是我,我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我的存在没有多大能量,但我希望尽力使周围的人感到快乐,而我“减法”的底线是对得起我的良知。”
张小玲爱大学校园,5换工作地点,但始终不曾离开大学讲台和学术之路;张小玲钟爱旅行,行走全世界各大旅游圣地,于多年漂泊之后选择定居旅游城市——三亚,而三亚学院给她提供了“大学”与“旅行”二者兼得的机会。不得不说,命运很眷顾这位“个性”女子,张小玲的一生几多幸福美好。
(文/图: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