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周学术报告会纪要

发布时间:2006-10-25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2006年10月14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隆重举行了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挂牌仪式暨社会科学周学术报告会,期间学院邀请国内社会科学届六位著名学者,他们分别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研究专长,为学院师生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全院师生了解了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前沿的一些学术话题,为三亚学院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学习热情。现对报告内容作一简单纪要。 一、孙立平: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孙立平教授   10月13日上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立平教授在小礼堂做第一场学术报告,他讲座的题目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孙教授首先从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事例出发,想告诉同学们怎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问题。他分别列举了环境问题、房价问题和汽车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用社会学的学科眼光来看这些社会问题,社会学的眼光能够为我们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什么样的作用。比如,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用经济学上通用的分析工具:收入房价比和租金房价比,根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孙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家庭结构来解释这一现象。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当这些独生子女成家时会变成三个家庭来共同支撑一套新房。   接下来,孙教授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社会结构的概念,认为社会结构指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的群体,在这些群体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并认为社会结构包括三个层面:1、微观层面,即个体层面,如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2、中观层面即群体层面,如阶层、阶级、利益群体;3、宏观层面,如整个社会的结构。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清晰地阐述了社会学的研究要素。最后,孙教授从宏观角度介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形象的语言和手法讲述了中国社会结构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并且对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将要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第二,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分析我国的社会结构之前,孙教授首先概述了社会学中对社会结构所做的三种普遍图形描述。第一种图形是下面有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上面有一个小三角形。这代表传统封建社会。三角形代表社会中的富人,他们只是很少数的社会特权阶层。第二种图形是金字塔形。这适用于工业社会早期,富人相对增加。第三种图形是菱形或称橄榄形,适用于现代西方社会。那么,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适用于怎样的图形呢?孙教授以图形表示是:下面是个长方形,上面是个三角形,只是这个三角形比第一种图形中的三角形稍大。图形只是一个形象的表达,每种不同的图形,表示每种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很大区别。   第三,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定型化。定型化的表现更主要的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4方面:1、阶层之间开始出现边界;2、阶层内部形成共同意识;3、社会流动开始减少;4、阶层的再生产开始出现。   第四,孙教授解释了他为什么讨论中国社会结构这个问题。孙教授说这其实隐含了他的一个观点,即结构先于体制定型。最后,孙教授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定型化已经在影响中国体制改革的过程。 二、赵民:城市战略规划与研究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赵民教授   14日上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民教授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城市战略规划与研究》的报告。赵教授的开场白是: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那么,城市为什么需要规划呢?他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一、一些城市对功能定位的变化;二、行政区划的调整;三、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    赵教授接着从城市科学发展的需求入手,介绍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概念和城市规划历史发展,指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发展趋势,认为城市战略规划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取得的成绩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城市规划时间过短,太急功近利;城市规划中不适当的类比(建成……的浦东);再比如在广州市的城市规划中提出的“南拓、东进、西联、北优”的战略显得过于笼统,这些战略应有清晰和明确的内涵。   赵教授提出了战略规划和概念规划的区别,指出只有概念规划才能体现出具体的目标(宏观)地区结构规划(中观)局部的规划(微观)。   赵教授在报告中认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个技术的过程——专业技术理性的实现;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公众意愿的表达和采集;是一个政治的过程——政治的判断和抉择。它的制定程序是:政府提出目标和日程表,技术准备——研究——动员——多方案,公众咨询——专家评审,初步综合成果——形成规划草案及实施策略。   在讲解过程中,赵教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加拿大的大温哥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研究了四年,确立了四项基本规划策略:1、保护绿色地带;2、建立完善的社区;3、建立一个紧凑型的大都市;4、增加交通选择性(鼓励公交)。第二个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1980年由于工党执政,制定了紧凑型发展的大都市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代表了中下层意愿;但1990年保守党上台推出了“繁华中心城”“住在郊区”的都市发展战略,代表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发展战略是受政府决策影响的。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赵教授在厦门所做的城市规划项目的实例。他们经过调查论证后得出厦门的定位是“四个中心,两个基地”,四个中心是: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商务服务中心,旅游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两个基地是高科技产业基地、台商投资基地。指出了厦门城市发展理念是:强调“内生模式”主导的城市发展理念;“创新推动”的经济增长理念;“人民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新海洋文化”城市发展理念。并提出了区域联系策略。 三、张乐天: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分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乐天教授   14日下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乐天教授以“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为题,结合自己多年来对人民公社的研究,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发人深思的学术报告。   张教授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始他的报告:“我们经常说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一般的回答会是改革开放带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张教授的回答则不同。张教授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其实都在进行改革开放,这不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的理由。中国特色还应从中国传统中来寻找。张教授以其对人民公社的研究而闻名,他对于人民公社的一段话发人深思。他说,人民公社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存在了20年时间,当人民公社离我们远去后,难道它真的在历史上被一笔勾销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张教授不从价值和感情上去争论人民公社的功过是非,而是认为人民公社既然是中国不可抹去的历史,我们就应该认真思考它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张教授指出他研究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它给中国人民带来过什么苦难和欢乐,但它历经20年,把中国的某些的特色的东西凝固起来,成为中国今天发展的起点,这是一个特殊的起点:1、毛泽东时代1949——1982年发展起一种与其它社会所有制不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土地所有制;2、毛泽东时代建起来的运作起来非常有效的党政权力系统,使中国的发展模式呈现出自己的特色。还有两个特色带有地方性,其一是在改革开放前在村已有了程度不同的集体企业;其二是打击一切传统的旧东西,破除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所以我们现在开放才能接受世界各国的东西,中国已成为最快最能模仿别人。 四、秦启文:多维视野中的形象价值 
西南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秦启文教授  10月14日晚,西南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秦启文教授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多维视野中的形象价值》的学术报告。   报告从最明显的男女差别谈起,到贫富的差别,美丑的差别然后引出差别是由观念的差别引起的,人类的一切差别都可以从观念的差别来解释的结论。万流归宗,形象制胜。不同时代,观念的差别也导致了形象价值的不同。那么什么是形象价值?形象价值在不同年代如何体现呢?秦教授认为,我们的观念走过这么一条道路:产品制胜——销售制胜——形象制胜。   秦教授对形象进行了三维界定:主体维度,指人或事物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   客体维度,指人们对他人或事物的总体印象或评价;主客体关系维度,则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一种评价。   形象也分为:个体形象和组织形象。个体形象的价值表现在个人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它带来的价值有:易出名、易获利易谋职、易有主观幸福感等。组织形象的价值分别表现在组织形象的经济价值、组织形象的政治价值和组织形象的文化价值上。   秦教授接着讲了怎样塑造这两种形象。首先,个体形象的构成与塑造主要指自然(生理)形象与塑造,方法包括:优配、优生、优育、美容化妆、整形等。而对于社会(角色)形象与塑造则包括理念形象识别系统、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主要是通过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礼仪的训练来获取。   秦教授认为,塑造形象是一条追求幸福的道路;形象学是一门必然诞生的学问;形象价值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价值。 五、张江华:人类学与中国西南社会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 张江华教授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常务副主任、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张江华教授在15日上午8点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广阔的田野——人类学与中国西南社会》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分为三部分。   (一)文化人类学概念、研究范式、方法论   张教授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他认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与普同性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三种:第一、区域研究(文化多样性研究);第二、同一文化内部差异性研究(如中国的汉民族研究);第三、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人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田野调查,这是由荷兰裔英国人马林诺夫斯基所建立的方法论,其具体方法就是参与观察,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要进入被研究者的社区,学习当地的语言,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对被调查者进行观察。   (二)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研究地域   张教授指出,在整个地球上,有几个地域是文化多样性特别明显的地方,也是人类学研究集中的地方。第一:太平洋群岛。在这些群岛上生活着许多岛民,人类学的研究主要在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人类学中的经济人类学和亲属研究在这一地区尤为发达。最著名的工作是前面提到的马林诺夫斯基所做的田野调查。他在特洛布里安岛上生活了将近四年,对那里岛民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后来整理出版的最著名的一本书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这本书也成为了人类学中的经典著作。   第二:非洲。政治人类学在非洲非常活跃。最有代表性的是埃文斯-普里查德对东非努尔人的研究。努尔人没有国家,普里查德的主要贡献是研究了在没有国家的社会里,人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努尔人》这本书中,主要描述了努尔人的裂变结构。第三: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这在历史和心理人类学方面较为发达。从最初的博厄斯到他弟子本尼迪克特和米德,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中国西南社会   首先,张教授对中国西南作了一个地理位置上的定位:主要指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区,向西是青藏高原,向东是沿海丘陵,向南是大陆东南亚地区,经由河流与东南亚联系。   张教授提出中国西南社会是目前文化多样性较复杂,而又没有被人类学田野充分调查的区域。这一地区族群具有多样性,如藏缅语民族、孟高绵语民族、壮傣民族等。经济特点表现在:海洋贸易与文化传播、区域内的跨境贸易通道、跨洋贸易与文化传播、区域内的跨境贸易通道——茶马古道。文化特点表现在处于佛教(小乘,中国化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交互影响之下,此外还有基督教的传入,以及全球化、市场化的影响。政治特点则表现为夹杂在几个王权之间:中国、印度、泰国。   接下来,张教授介绍了以往的理论对这一区域的研究。主要包括:“高地与低地共生的理论”、“钟摆理论,即高地社会对低地社会的模仿导致克钦社会在阶序与平等社会摆荡”、“亲属理论”、“婚姻交换理论”、“宗教与仪式理论”、“人观理论即讨论一个社会是怎么认识人的”等。张教授认为以往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多地放在外在环境影响下对区域文化影响的研究框架,展示的是这一区域文化的被动接受性。   张教授认为,我们可以拓展出一条这种文化如何在外来环境影响下因应自处,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性的理论方法,强调文化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这一边缘地带来了解中国及汉人社会、汉文化,开创一条研究汉文化的新的研究道路。这将是西南社会研究对人类学理论的两大贡献之处。 六、李向平:中国信仰及其当代危机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图书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于10月15日上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中国信仰及其当代危机》的学术报告。   什么是中国信仰?中国人信什么?这是李教授的首先发问。他说,中国人信天、信圣人、信祖宗,这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中国人的信仰远不止如此,中国人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信仰,而这些信仰是根据自己需要而定的。这表明中国的信仰功利性很强,是一种功能本体主义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是不是可以叫做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危机究竟是道德层面出了问题还是信仰缺失所导致?   他认为不同的宗教有很不同的宗教权力体系,如基督教宗权与扩散主义宗权的差异; 制度宗权、公共宗权与私人的信仰的差异。具体到中国,我们需要分析中国的社会关系,在中国有什么样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信仰。这是中国宗教、中国人的天命信仰之中最是神秘、奥妙、也是最令人困惑的地方。人们不知道是在信神,还是在信官;或者两者都要信,不可或缺。中国宗教中存在一个深植的传统,即相信自然或神的报应,相信人际关系与神人关系之间的彼此对应;此外,在互惠原则基础上,祖宗崇拜注重的是人祖关系,圣人崇拜注重的是圣凡关系,社稷崇拜注重的是人地关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以土地作为权力意识的国家崇拜观念。   所以,我们要想解决中国的信仰危机,就要有信仰的分辨能力,将国家社会的信仰和个人信仰相剥离,认识到中国人信仰的社会根源。走出危机的信仰建设路径,主要的是在于制约信仰之制度改变,在于宗教制度设置必须取得法团形式、专业化形式,真正实现宗教生活的团体组织形式。惟有这种社会化的团体宗教生活,将使集体意识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它的强制性色彩也就会越来越少,不再阻碍个人的自由变化和资源发展了。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

 

推荐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