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重拾魁阁精神,扎根海南社会

发布时间:2006-10-19浏览次数:0文章来源:三亚学院



出席研究所成立的各位嘉宾 沈为平院长和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为研究所揭牌 三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严之尧发表重要讲话 三亚学院副院长、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沈关宝教授致辞 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挂牌仪式现场   2006年10月14日,对于三亚学院、三亚市甚至整个海南省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的下午3点,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挂牌仪式正式开始。   整个挂牌仪式由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陆丹教授主持。出席这次挂牌仪式的有中科院院士、曾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王守觉院士,三亚市常委、常务副市长严之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等市领导以及被聘为研究所研究员的8位博士生导师及学院领导。   首先秦院长宣读了学院《关于成立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决定》。三亚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组成人员如下:  所长:沈关宝教授  副所长:陆丹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为平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孙立平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赵民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乐天教授;西南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秦启文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张江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徐永祥教授、以及海大三亚学院硕士生导师孙仁佳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为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接着由学院院长沈为平教授和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为研究所揭牌。   然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三亚学院副院长沈关宝教授致辞。沈教授开门见山,讲了12个字“天时,地利,人和;兴学,立校,送人”。   在对这12个字解说前,沈教授先讲了一个故事:66年前,有一位年轻人在英国伦敦拿到博士学位,学成归国。由于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他从伦敦出发,不得不经由越南,辗转到达云南,进入由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任教于社会学系。在那里,他组织一批更年轻的学者,在“魁阁”组成了一个社会学研究所。“魁阁”以前只是被人们用来供奉魁星的古楼,这时便成为了他引领下的一小批学者的工作场所。在“魁阁”,这些优秀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在一个艰苦的年代中创造出了杰出的社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后来作为社区研究的典范,得到国内外同仁的广泛认同。当时战火不断,他们的研究不断。这位年轻人就是费孝通。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费先生为什么会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作为费先生第一位博士生的沈教授曾经问过这个问题,费先生的回答非常简单:“因为我是中国人!”费先生正是以这样的精神,抱着“志在富民”的信念,为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创造了一个时代。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有这么巨大的人口要进入现代化的行列,而这急需研究;这就是天时。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与社会的权利体系、经济体系保持距离是必要的,保持距离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到问题的真正所在;另一方面,也要与喧闹的场景保持距离。而三亚正是一个合适的地方。人和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是我们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奋发向上;另一方面是我们研究所的成立得到了党、政府和人大的大力支持;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座的各位教授,他们愿意接受研究所的聘请,是研究所的研究学者。得到这么多的支持,我们研究所全体成员,将会以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来回报大力支持研究所的市委、市政府;回报社会。   至于“兴学,立校,送人”,这是研究所成立的目的之一。以研究所的工作促进学院的学术氛围,以高质量的教学作为立校之本,以研究所的工作逐步吸纳年轻人加入,使其在研究中锻炼成长。   成立研究所是为了研究。回顾学界以往对海南社会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南黎族和回族这两个方面。其中,更具有学术传统的是对海南黎族的研究。海南岛的原住民是黎族,他们是历史上开拓海南岛的先驱。是中国目前10个人口超过百万的民族之一。黎族在海南岛上的历史,有史可证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学术角度对海南黎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高潮。其中,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1931年-1932年两次到海南黎区作田野调查,并于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广东省的一些民族研究学者,对海南黎族曾进行过规模比较大的综合考察。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是中南民族学院调研组,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间对海南22个黎族村点的调查,结集为《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省课题组民族研究学者于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对海南黎族村落的调查,结集为《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对于三亚回族的研究则是更晚近时期的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相关研究,在90年代以后出现一个小高潮。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族群关系和族群认同、社会变迁、教育状况等方面。如姜樾、董小俊《海南伊斯兰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姜永兴的《广东海南回族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马建利《三亚回族社区的经济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和《海南回族的历史来源与社会变迁》(《回族研究》2001年第4期)等。   社会研究所的研究当然要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但研究所要做的事情更多。随着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由城市推向乡村,海南岛民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正在加速从现实生活中退出;整个海南省都处于社会转型之中。这是一个宏大且极富挑战性的课题,也是社会研究所的兴趣所在。   回想费先生的“魁阁”时代,留给后辈学人巨大财富。除了已经出版的各种著作以外,他们的治学精神更是一笔无法衡量的、影响更加深远的精神财富。从以上研究所的组成人员来看,可谓是人才济济;而从研究所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海南省的地域范围属于原生态的岛屿,这对于社会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为社会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田野。但对海南社会所做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对海南社会转型的研究来说,这里可谓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这里具备了沈教授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有理由期待研究所会有所作为,对处于转型中的海南社会,运用自己的学科专长,为海南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阅读

Baidu
map